日期 Date :2025-11-07
发布者 :本站
浏览次数:225次
我国核电产业持续稳步发展,未来增长潜力巨大。10月2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风、光、水、核等多能互补,协同发展,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消纳,全面促进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这为未来五年核电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核电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具有清洁、高效、稳定及低碳的综合优势。它在优化能源结构、降低化石能源依赖方面作用突出。在全球加速绿色低碳转型的浪潮下,核电因其几乎不产生温室气体的特性,成为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支撑力量之一。[1]
宁德核电基地全景 图片来源:新华财经
冷源系统事关核电运行安全
在推动核电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保障其安全稳定运行成为关键环节。其中,冷源系统的可靠性直接决定了核电站的运行安全与生产效率。
作为常规岛凝汽器、辅助冷却水和核岛设备冷却水系统的“生命之源”,滨海核电厂普遍采用海水作为冷源。因此,构建安全可靠的冷源保障体系是确保核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 随着投入运行的核电机组增多, 国内外滨海核电站已发生多起因海洋生物或者异物入侵导致冷源取水口滤网堵塞的安全事件。此类事件轻则迫使机组降低功率,重则引发跳机甚至紧急停堆, 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带来严峻的安全隐患。
2016年,国内某核电站因大量鲈鱼涌入取水涵洞影响压差,被迫启动应急打捞作业。
2018年,国内某核电厂3号机组因海带等杂物堵塞B列鼓网,导致电机间地面液位快速上升, 造成出口封闭堵塞。
2020年,国内某核电站周边海域暴发大规模浮尖笔帽螺游聚集现象, 严重威胁核电的安全运行。[2]
图片来源:中国核电网
冷源安全,智在掌控——
海启星核电冷源生态灾害监测预警平台
频发的核电冷源安全事件暴露了传统监测手段的局限性,亟需构建更智能化的预警防御系统。海启星直面核电冷源安全痛点,针对核电冷源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面临的周边海域生物爆发、生态环境污染等潜在风险,建立了核电冷源海洋生态灾害监测预警平台。
该平台通过集成管理核电站海域的水质环境、水动力、生物探测及视频信息,构建起核电冷源“数字孪生底座”。基于机器学习、大数据挖掘与数值模拟技术,构建了两个致灾生物智能预测模型,显著提升了核电冷源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灾害评估、可视化监管及辅助决策的全链条服务能力,极大增强了灾害预见性、核电冷源可靠性,有效缓解环境压力,为核电站安全运行构筑智能屏障。
三大技术亮点赋能安全管控
一、 “数字孪生”驱动核电冷源立体化全景感知
构建覆盖核电站基地园区设施、生产设备、运营物资、安防设备、生态环境等数据资源为一体的核电站全景数字孪生底座,对典型构筑物、防控周界进行直观标注,联动多路视频资源,实现点、线、面多位一体场景融合,帮助工作人员从宏观层面掌控核电冷源基地区域布局、物资分布、生产运营及生态污染等情况,满足高效精准的日常管理需要。
数字孪生全景融合
生态环境立体感知
二、“双模型”助力核电冷源致灾生物智能预测
根据核电冷源取水海域典型致灾现象和海域特征,建立基于大数据驱动的核电冷源水域致灾生物爆发预测模型与生物漂移轨迹预测模型。精准分析可能导致核电冷源取水口堵塞的海洋生物及污染物的生物特性、输运特性、环境关联特性及本底物种耦合特性。实现致灾生物爆发预测预警、致灾生物爆发风险判别、入侵生物漂移轨迹预测,助力企业进行生态灾害防控决策。
致灾生物爆发智能预测
致灾生物漂移轨迹预测
三、可视化助力用户科学指挥决策
采用简明直观、层次清晰的交互界面,整合各类帮助文档、报告报表等,提供结构化、便捷化、可视化的应急事件管理与响应功能,显著提升指挥调度效率,为管理者提供全面、实时的信息支持,辅助其作出快速、科学、精准的决策。
界面简洁辅助用户科学指挥决策
核电冷源安全关系到国家能源战略命脉与电力系统的稳定供应。海启星核电冷源海洋生态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通过数字孪生底座与“双模型”智能预测技术,精准实现海洋生物灾害的实时感知、风险预警与科学决策,显著提升核电站冷源系统的本质安全与运行可靠性,有效防范了潜在运行风险,更为我国核电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筑起了坚实的生态安全智慧屏障。
参考资料:
[1] 林春挺.核电势头稳健,4年核准41台机组投资超8000亿|解读“十五五”.[N].半岛都市报,2025.10.30
[2] 核电厂冷源安全的几点思考.[N].中国核电网,2024.08.17

